天府评论 >> 时事政治 >> 正文
切勿让走访慰问“变了味”
http://www.scol.com.cn(2016-2-4 8:35:44)  四川在线-天府评论    编辑:盛飞
作者:焦一帆   投稿邮箱:scolpl@163.com
  笔者有次回老家,恰逢乡干部走访慰问:只见领导在前呼后拥下,东西一放,握个手、寒暄两句、拍张照,板凳还没焐热,就到了下一家。人也到了,慰问品也发了,程序看似齐全,却总让人觉得不对味儿。(中国纪律监察报 2月3日)

  走访慰问本是对困难群体、特殊群体、老党员老干部的关怀、照顾,这不仅是送去“温暖”,也是在表达对群众的关心和问候。逢年过节,干部的走访慰问被安排得满满当当,各种送温暖的热潮是一波接一波。

  到基层走访慰问本来无可厚非,但在实际工作中,部分地方走访慰问的形式却有点重,有的一袋米、一桶油、一点慰问金成了“标配”,握个手、寒暄两句、拍张照成了“规定动作”;有的热衷临时集中“赶场子”,四处奔波、乐此不疲;有的为了完成任务就弄虚作假,用合成照片制造走访慰问假象,以此欺骗组织、迷惑大众……笔者试问,走访慰问本是暖民心、惠民生的好事,若都变成这种实事虚做、虚情假意之举,那是否也让走访慰问落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,使走访慰问“变了味”,失去了原有的意义?

  走访慰问的对象多是困难群众,有些是因病致贫,有些属于因智致贫,每家每户的困难情况各不相同。当然,送茶米油盐酱醋等物质物品,能够表达出干部的一点心意,但从长远来看,这只治标不治本,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上实际问题,还会让部分人养成等靠要的不良陋习,反使他们穷上加穷。“变味”的走访慰问即不利于走访慰问取得实效,也不利于群众脱贫致富。要让走访慰问不“变味”,还须在“问”上花力气、下功夫,把“民”放在首位。

  慰问要问需于民。“易救一日急,难解百日穷。”只有及时了解民情、听取民声,找准贫困的“病因”,才能拔掉穷根子、过上富日子。解决群众的所需、所想、所盼,还应坚持问题导向,多和群众交心谈心,少说空话官话,真正了解他们困难和需求,搞清困难底数、困难原因、困难程度等情况,把问题带走,将反映的情况建档立卡。

  慰问应问计于民。“开对药方子,才能拔掉病根子。”在了解清楚具体“病因”之后,还要有实质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。因病致贫的,要送医送药,减轻医疗负担;因智致贫的,要送知识送文化,传授致富技术,提供专业培训,给他们更多提高素质、增加收入的机会;造血能力不足,要鼓励他们紧跟时代潮流,努力打造品牌、创新营销、畅通渠道,利用好“互联网+”,实现增产增收。

  慰问须问效于民。“好不好,看疗效”。实效是检验工作的标尺,要在走访慰问中见实效,就必须在实字上下真功夫、硬功夫、苦功夫,建立“点对点”慰问的常态机制,将责任细化到人、量化到岗,建立定期干部慰问帮扶监督和考核制度,让走访慰问落到实处、发挥实效。

  “授之以鱼”不如“授之以渔”。“变味”的走访慰问不是真正的慰问,更不是群众所期所盼的慰问。当前,还须杜绝“走”而不“访”、“慰”而不“问”的现象,把走访慰工作做好做实。唯此,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关心传递到群众手中,送入群众心里。
相关评论:
 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    
版权声明:
1、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。
2、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,严禁剽窃、转投他人作品,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,与天府评论无关。
3、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,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。
4、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。
5、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,并支付稿费与作者。
6、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,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,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