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府评论 >> 网聚蜀语 >> 正文
对口援教让彝区“久旱逢甘雨”
http://www.scol.com.cn(2016-1-12 8:15:56)  四川在线-天府评论    编辑:盛飞
作者:吴海霞   投稿邮箱:scolpl@163.com
  记者从凉山州教育局获悉,成都等10个内地市对口支援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工作日前启动。去年10月起,凉山州启动“一村一幼”建设,在彝区10县分别建设10个以上幼教点。为了提高这些幼教点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质量,我省通过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工作,促进大小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健康、科学、持续发展。(1月11日《四川日报》)

  我们常说,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,而花朵的生长与环境息息相关。彝区本就处在贫瘠的“土壤”,幼教资源的匮乏,更是让孩子们面临知识“干旱”。可喜的是,凉山州启动“一村一幼”建设,四川又开展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,这就等于让彝区“久旱逢甘雨”,借助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援,必将促进彝区的“花朵”们茁壮成长。

 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,从教育抓起、从娃娃抓起,这是治本之道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,首先要有文化,要注重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,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。总书记的话道理深刻,语重心长,让我们倍感温暖,然而放眼贫困地区,平时怎么教育孩子?年轻人外出打工,老年人没什么文化,大人去地里干活,娃娃跟去。智力开发滞后,错过了成长发育的黄金期,后天再弥补比较困难。可以说,贫困地区孩子还没上跑道,就已经输了,怎不让人心痛?令人欣慰的是,四川启动“一村一幼”建设和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,这在本质上就是实施贫困地区早期教育干预,为儿童创造尽量平等的“起跑线”,如此久久为功,必将从教育上“拔穷根”,逐渐消除知识上的“穷二代”,防止贫困一代接着一代地“重蹈覆辙”。

  的确,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,就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、有质量的教育,而公平的教育从哪里来?有质量的教育从哪里来?除了贫困地区“自力更生”,还需其它地区“伸出援手”。我们必须承认,城市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有差别的,教学水平也是有差别的,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有差别的。在城市,有钱娃可以靠爸妈购买学区房、读好学校,当城市的家长们花大钱、排长队、挤重点的时候,贫困地区的家长们却在为孩子入学而发愁,哪怕是一所简陋的幼儿园,都难以寻觅。这种鲜明的反差,我们不能熟视无睹,而四川正是看到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,正是看到了贫困地区的渴望,才启动了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,进而抽调了10个“幼教强市”,对口帮扶彝区10个“幼教弱县”,真正体现了调集全省“优势兵力”对彝区教育“鼎力相助”,体现了一方有需、八方支援的“大扶贫”理念。

  教育扶贫是一件大事,大事就要有大局观,就要算大帐。可以说,在人的一生发展中,儿童时期的回报率最高,投资一个孩子,会改变他的命运;投资一代人,会改变一个地区、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,这就是教育扶贫的大帐。笔者注意到:2015年12月9日《 人民日报 》报道了魏宏省长深入彝区调研幼教工作,魏宏省长指出:智力扶贫事关民族地区的发展大计,是斩断穷根的关键,这才是应该算的“大账”。由此而言,四川启动“一村一幼”建设和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,在教育上不惜真金白银,“慷慨”地投入10个市的优质教育资源,正是为了斩断彝区穷根,正是在发展上“算大帐”的体现。

  当然,“大帐”也得“细算”,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要精准对接,精细安排,本着彝区幼教的“短板”,把优质教育资源“滴灌”到最需要的地方。比如:语言障碍导致的学业困境,是彝区学生辍学率较高的重要原因。幼教点虽然有汉语辅导员,但不是幼师专业毕业,教学能力普遍不高。而对口帮扶的成都、德阳、绵阳等10个市,幼教师资力量雄厚,不乏高水平的汉语教师,恰恰可以帮助彝区发展幼教,提升汉语教学水平。可以说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,实现了教育资源的“以强补弱”,弥补了彝区教育“短板中的短板”,是精准发力的扶贫体现。

  其实,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的意义,不止是破解语言障碍,也不止是带来优质教育资源,它的意义更在于改变贫困儿童的成长环境,尽量防止出现性格缺陷。资料显示:贫困地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为城市同龄孩子的40%,认知能力不足城市同龄孩子的60%。青海省的一位领导感慨:每次参与招聘,就觉得面试对于贫困农村学生不公平,因为贫困农村学生只要往那儿一站,马上就能看出来,很多孩子手脚不知道往哪儿放。这说明:贫困地区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,在情感发育和社交等“软实力”上明显处于劣势。由此而言,四川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,正是从教育服务、情感关怀等维度,对贫困儿童进行全面帮助,弥补因成长环境带来的“先天性缺陷”,这种精神“营养”的补给,就像身体营养的补给一样不可或缺。

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认为:投资儿童发展是一种“预分配”,比起“再分配”,更能兼顾效率与公平,更能从根源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。如今,四川“一市一县”结对帮扶,正是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统筹兼顾,它体现了“全省一家亲”的关爱和温暖,有了这种关爱,彝区幼教就有了“及时雨”;有了这种温暖,贫困儿童就能在校园里“幸福的像花儿一样”。(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)
相关评论:
 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    
版权声明:
1、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。
2、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,严禁剽窃、转投他人作品,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,与天府评论无关。
3、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,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。
4、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。
5、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,并支付稿费与作者。
6、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,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,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