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府评论 >> 铿铿蜀音 >> 正文
不让孩子成为知识上的“穷二代”
http://www.scol.com.cn(2016-1-6 7:55:53)  四川在线-天府评论    编辑:盛飞
作者:吴海霞   投稿邮箱:scolpl@163.com
  2015年8月,四川省委、省政府再度聚焦凉山彝区精准扶贫重点领域、突出矛盾,新增17条政策措施。其中包括实施“一村一幼”计划,即在彝区2586个建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,省财政出资为每个幼教点选聘两名兼懂汉彝双语的辅导员,给予人均每月2000元劳务补助。(1月5日《四川日报》)

  让一个贫困儿童接受良好教育,可能改变人生一世奋斗的命运;

  让一代贫困儿童接受良好教育,就会改变整个贫困地区的未来。

  四川凉山彝区实施“一村一幼”计划,正是从源头上抓好教育,正是从根子上实施扶贫,正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怪圈的釜底抽薪之策。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角度讲,这更是为了不让孩子们成为知识上的“穷二代”。

  贫困,是物质的贫乏,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。所以,治贫先治愚,扶贫先扶教。我们常说“知识改变命运,教育成就未来”,扶智的根本手段就是发展教育。在扶贫地区,群众生活清苦,没有能力将维持生活的金钱让孩子接受教育,于是,孩子们没有了改变自己的“筹码”,就要沿着父母贫困的老路继续前进,在贫困的“泥潭”里无休止地挣扎。因此,扶贫就要从教育上“拔穷根”,就要杜绝知识上的“穷二代”,由此而言,四川凉山彝区一村一幼的最大意义,就在于防止贫困一代接着一代地“重蹈覆辙”。

  的确,不怕一代穷,就怕代代穷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在教育。由此而言,四川的“一村一幼”计划,正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。小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,除自然条件制约等客观因素外,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贫困的根源没有消除,造成贫困代际传递。由此而言,小凉山彝区“一村一幼”,正是在教育上破“瓶颈”、在扶贫上补“短板”,不仅为山里娃圆了读书梦,提供了理想的成长摇篮,更使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,为贫困地区“播种”下明天的希望。

  拉长扶贫“短板”,基础在教育;拉长教育“短板”,关键在教师。虽然,有一大批优秀乡村教师,扎根农村,无私奉献,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但是,他们工作、生活条件依然比较艰苦,乡村教师待遇低,难以留住人才也是不争的事实。就在这两天,山西省代课教师宋玉兰扎根山村小学从教40年、月薪仅有150元,深深刺痛了我们,这既是代课老师个人的悲哀,也是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悲哀,更是当地对扶贫师资投入过于“寒酸”的真实写照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四川省财政出资,为幼教点辅导员给予人均每月2000元劳务补助,正是这样慷慨的投入,使得四川教育扶贫有充分保障,势必对遏制教师流失、巩固乡村教育、阻止贫困代传,产生积极、持久和治本的激励效应。

  诚然,以幼儿教育为突破口,加大师资投入,彰显了四川扶贫的科学决策和长远考量,这也是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选择。早在1997年至1998年间,墨西哥采取了包括向贫困儿童提供营养和教育机会的“机会计划”,将贫困率降低了17%;巴西推出的家庭补助金计划,鼓励贫困儿童上学,将赤贫率缩减了16%……如今,凉山加大教育投入,全州已开办村级幼教点840个,招收幼儿3.88万人,当这些孩子都能接受公平、有质量的教育,势必有助于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,无疑是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大事。

  其实,要说“一村一幼”功在当代,现实的例子就在眼前。众所周知,彝族儿童尤其是纯彝区儿童由于没有接受汉语教育,上小学后有的到二三年级都还听不懂汉话,而且生活习惯、行为习惯较差,与汉族学生相比一开始就“输在了起跑线上”。如今,四川实施“一村一幼”计划,选聘兼懂汉彝双语的辅导员,经过学前教育,让孩子们尽快掌握汉语,恰恰打破了语言障碍导致的学业困境,这是彝区学生入学率回升的重要原因,可以说“一村一幼”抓住了彝区教育“短板中的短板”。

  当然,说到了“一村一幼”功在当代,还要说说利在千秋。中国有句老话:3岁看大,7岁看老,这是有科学依据的。从科学研究角度分析,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,本质上是一种以教育“投入”换取成长“回报”的过程。一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跟踪研究显示:儿童早期发展阶段每投入1美元,将获得4.1—9.2美元的“回报”,而这里的“回报”不仅指孩子们经过教育获取了知识,更指的是改变了以前孤僻、内向、自闭的性格缺陷,重燃成长自信。由此而言,四川实施“一村一幼”计划,正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考虑,正是为了身心健康能够代际相传,久久为功。

  中国自古素有“家贫子读书”的传统。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,这是根本的扶贫之策。希望各地借鉴四川凉山“一村一幼”的理念和经验,补齐贫困地区师资短板,不断改善办学条件,从根儿上把教育抓好,以此带动扶贫工作,让贫困地区儿童从经济上的“穷二代”变成知识上的“富二代”。(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)
相关评论:
 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    
版权声明:
1、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。
2、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,严禁剽窃、转投他人作品,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,与天府评论无关。
3、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,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。
4、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。
5、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,并支付稿费与作者。
6、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,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,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