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府评论 >> 网聚蜀语 >> 正文
浓浓“辣味”摒除“述责述廉”形式化
http://www.scol.com.cn(2015-12-17 8:25:43)  四川在线-天府评论    编辑:盛飞
作者:何竹梅   投稿邮箱:scolpl@163.com
  四川省成都市纪委近日召开十二届六次全会,33名来自区(市、县)和市级部门党政正职领导,分别以现场和书面的形式向市纪委委员、市人大代表、市政协委员、特邀监察员等200余名与会代表,进行专题述责述廉。7个多小时的时间里,与会代表围绕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情况,提出许多尖锐问题,让现场接受质询的领导干部多少感到有些“意外”。不过,“红脸出汗、醒神紧弦”正是此次述责述廉会要达到的目的。(12月16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)

  “述责述廉”是多年来的常规话题了,每到年终,各级各部门都要召开这样的大会,但在一些地方,往往就流于形式,说些大话套话,忽悠一下民众,欺骗一下上级,大家皆大欢喜。更有甚者,在网上找篇文采飞扬的“述责报告”,声情并茂地一读,还会赢得些许掌声。如此述责,作用何在?

  我们的部分党政要员之所以会从一个慷慨激昂、热情洋溢的“廉洁”干部蜕化为腐败分子,并在腐败的歧途上越走越远,除自身素质、监管不力之外,“述责述廉”少了“辣味”,未曾触及灵魂,只弄个不痛不痒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俗话说“重症还需下猛药”,就连年终“周吴郑王”的“述责述廉”都只是走个过场,还谈什么“猛药”呀!

  用“红脸出汗、醒神紧弦”来描绘“述责述廉”的场面,折射出权力监督作风的日臻完善。像成都市这样的“述责述廉”,有点像新闻发布会,与会代表如同目光敏锐的新闻记者,可以毫不客气地对“述责”人员进行“质询”,因而让有些领导干部感到“意外”。然而,“真金不怕火炼”,只要自己在工作中“行得端,坐得正”,再“刁钻”的“质询”也不会“红脸出汗”。俗话说“认真还自在,作假费功夫”,在如此严肃的会场,容不得任何人进行表演式的“编导”,只能“实话实说”了。

  “书记,你真的只有一套房?”这样的“质询”确实“辣味”十足,还有些火药的味道。对于撒谎瞒报的人来说,不“红脸出汗”才怪。因为在这样的场合回答的问题,和与个别上级在办公室交流有些不同。如果对组织、对群众毫无隐瞒,那就会很有“底气”,回答“质询”理直气壮;反之,若还想继续蒙骗,就是不用“测谎仪”,也会词不达意,就算事先有所“构思”,也毕竟心中有“戒”了,一旦瞒报属实,后果不言而喻。因此,这样“辣味”的“质询”,很容易在突如其来中击垮被“质询”者的心理防线,无异于给问题干部下了一剂“猛药”。

  也许,有人要说,既然“述责述廉”有如此神奇的效果,那反腐倡廉不就容易得很了吗?答案是否定的!因为归根结底,这“述责述廉”依然是一种形式罢了,关键是这“形式”怎么做?是“走过场”找几个不“多事”的代表忽悠一下呢,还是述说出自己在“尽责”与“清廉”上真实表现,以接受群众监督?就算在“述责述廉”中能嗅到一些别样的气息,也不可能一蹴而就,更重要的权力监督还在日常的工作中。

  “述责述廉”的“辣味”越浓,心中有“事”者就越会“红脸出汗、醒神紧弦”,甚至“坐不住”;越是“坐不住”,才越有可能“忠诚”一回。对在“质询”中的可疑回答,监管部门就可以“顺藤摸瓜”了。只有这样充满浓浓“辣味”的“述责述廉”,才能真正摒除以往的形式化,达到树立“廉政清风”的目的。
相关评论:
 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    
版权声明:
1、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。
2、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,严禁剽窃、转投他人作品,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,与天府评论无关。
3、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,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。
4、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。
5、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,并支付稿费与作者。
6、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,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,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