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府评论 >> 网聚蜀语 >> 正文
“感恩屋顶”托举起一个“感恩的四川”
http://www.scol.com.cn(2015-4-18 8:04:04)  四川在线-天府评论    编辑:盛飞
作者:林伟   投稿邮箱:scolpl@163.com
  红色与蓝色琉璃瓦能组合出什么花案?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村民胡惠武自建的房屋给出了答案。4月8日,记者来到飞仙村,在高处望去,只见他家用红蓝两色琉璃瓦在房顶拼出了“中国心”字样,另一面则是英文单词“LOVE”。这样的“感恩屋顶”“感恩墙”在灾区乡村、学校和企业随处可见。( 2015年4月17日《四川日报》)

  记得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卢梭说过:“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。”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。感恩是对爱的追求、对善的报答,是美好心灵的坦露和表达。四川人更懂得感恩,他们常怀感恩之心、常说感恩之话、常做感恩之事,用最朴素却又最真挚的方式,表达着感激之情。“感恩屋顶”就是最好的例证和见证。

  一流清泉,必有源头活水;一棵大树,必有根下沃土。在这个世界上,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,都有着特定的因果条件和宏观背景注解——胡惠武家的房屋在“4·20”地震中倒塌,政府的帮扶、兄弟的扶持、邻里的守望相助……让一栋2层高的砖木小楼重新掩映在青山之中。房顶铺琉璃瓦时,胡惠武挑了红蓝两色,儿子胡春成建议拼成“中国心”,儿媳建议拼出“LOVE”——这一独特的“感恩屋顶”,成为飞仙关镇的一道风景。用胡惠武的话说,“懂得了感恩,才学会了做人,感恩永远在人生路上。”

  由此观之,鸦有反哺之义,羊有跪乳之恩。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,是一种健康心态,是一种良知,是一种动力。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,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,实践于生活中。而一颗颗感恩的心,就如同是一粒粒和谐的种子,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,它是一种责任、自立、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。正是灾区群众将感恩的情愫内化于心,更将其外化于行,转变成精诚无私的爱心反馈、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和灾后重建的有力实践,从而托举起一个“稳定的四川”、“和谐的四川”、“感恩的四川”、“奋进的四川”。正像报道中所说的,在每一名灾区群众的内心,感恩精神已深深植根,并化作重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。

  也正因如此,笔者感到,历史是由一个个生动鲜活故事构成的,当故事广为流传时,故事所包含的价值观、思维模式、情感模式、行为模式就会成为一种群众文化。而感恩文化的传播也需要我们以故事为载体进行传播,弘扬感恩文化,需要我们每个人叙说自己的感恩故事。故事越是具体、生动,我们的感恩文化才会被越全面地展示。这也正是“感恩屋顶”令人感动、感佩的要义所在。

  特别是爱与被爱、感动与感恩,是双向的、互动的。爱与被爱、感动与感恩的互动,才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的传统文化。当感动之情、感恩之心弥漫于我们的心灵、弥漫于我们的社会,相互感染、相互传导、相互激荡,汇成精神的巨大暖流时,我们的心灵就会更加阳光、社会就会更加和美、民族就会更加和睦、生活就会更加幸福。所以,“感恩屋顶”不仅见证了灾区群众重建历程,而且也成为四川感恩文化中的最美音符,被历史所收藏,被川人所铭记,被后人所传颂。
相关评论:
 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    
版权声明:
1、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。
2、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,严禁剽窃、转投他人作品,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,与天府评论无关。
3、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,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。
4、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。
5、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,并支付稿费与作者。
6、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,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,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