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府评论 >> 网评四川 >> 正文
“瓜娃子源自哪”并非奇葩考题
http://www.scol.com.cn(2015-1-8 7:48:52)  四川在线-天府评论  
作者:高明   投稿邮箱:scolpl@163.com 编辑:盛飞
  成都方言词语“瓜娃子”来源于哪里?相信不少四川人遇到这个问题,都要挠挠头,百思不得其解吧。据@四川高校新鲜事儿 爆料,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《巴蜀移民文化研究》的期末考试中,出现的“瓜娃子”由来这一题,考倒不少同学。(1月7日 四川新闻网)

  “瓜娃子”一词是四川地区常用方言,意为傻瓜、蠢人。“瓜娃子源自哪”这样一个题目出现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期末考题中,咋一看着实令人费解,大学生难道一天吃饱了饭没事干,就研究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?仔细了解便知这一题目出现在专业选修课《巴蜀移民文化研究》,如此便情有可原,该题目考的是专业知识,并非奇葩考题。

  参考的学生表示,题目考得太细,平时没有留意;外省学生更大吐苦水,称自己对四川方言不了解,做起来像牛吃南瓜——无从下口。但出题的四川师范大学黄尚军教授表示,该题他在上课当中也曾提及,同时在自己的专著《四川方言与民俗》一书中也有详细的解释。如此说来,“瓜娃子源自哪”的考题便有根有据,并非随意摄取,也不是偏题、怪题、奇葩题。只能怪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,也没有细细品读老师的著作,所以才会在这道题目上“失足”。

  前不久报道了一高校的在期末考试中出题,问学生“如何看待约炮?”。许多网友都在大骂出题老师脑袋是否有病。但是该题是出现在性学方面的考试当中,与专业知识有密切的联系,也并非奇葩题。从这两起考试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,如今的考题都趋向于现实生活,有血有肉,并非全是空洞的理论知识。在无形当中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、亲近生活的作用,同时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要义,类似这样的考题就应该大行其道。

  面对所谓“奇葩”的考试题目,我们更应该理性和辩证的看待,如果先入为主,只看题目表面,不深挖题目潜在的“用心良苦”,看到不顺眼的就投以“吐沫”和谩骂,这显得有些失去理智。同时对待标新立异、东拼西凑、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义的题目我们也应该强力抵制。比如“山东大学某学院有道期末考试题是:写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。”,这是“神马”考题,难道学生上课就是观察班上哪些学生翘课了?

  在笔者看来,“瓜娃子源自哪“并非奇葩考题,它考的是巴蜀地区的方言文化,考的是学生探索文字奥秘的精神,考的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学习导向。
相关评论:
·“约炮”成考题利于对“性”冷思考
·2015艺考招生取消加分 考生迎“最难艺考”[图]
·对“约炮入考卷”不妨宽容看待
·约炮入考题 教育莫歧义
·“约炮”神题,虽俗但有益处
·大学生约炮说明价值取向出了问题
版权声明:
1、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。
2、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,严禁剽窃、转投他人作品,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,与天府评论无关。
3、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,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。
4、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。
5、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,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,并支付稿费与作者。
6、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,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,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